“鲁棒性”译名溯源: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科技圈?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T11:30:57+00:00 | 更新时间:2025-11-02T11:30:57+00:00

鲁棒性译名溯源: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科技圈?

一个音译术语的诞生

在中文科技文献中,“鲁棒性”这一独特译名的出现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。当时正值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自动控制领域蓬勃发展,大量英文科技术语亟待翻译。根据《自动化学报》等早期期刊记载,1981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研究团队在翻译美国控制理论专家卡尔·阿斯托姆的著作时,首次将“robustness”译为“鲁棒性”。这一译法随后被《中国自动化学会术语委员会》收录,成为官方推荐译名。

译名选择的语言学考量

“鲁棒性”这一译名体现了当时科技翻译的典型特征。从语言学角度分析,“鲁”字取自“鲁钝”,暗含“不易被破坏”的意象;“棒”则借用了“强壮”的通俗表达。这种音意结合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原文“robust”的发音特征,又通过汉字本身的表意功能传递了概念内涵。相比同期出现的“健壮性”、“强固性”等纯意译方案,“鲁棒性”在专业语境中更具辨识度。

学科传播的关键节点

1985年出版的《现代控制理论》教材成为推广这一术语的重要载体。该书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,在“系统鲁棒性分析”章节中详细阐释了这一概念。与此同时,钱学森在《工程控制论》修订版中虽未直接采用“鲁棒性”译法,但对“系统抗干扰能力”的论述为该概念的普及奠定了理论基础。至1990年代,随着鲁棒控制理论的成熟,“鲁棒性”已稳定成为控制工程、信号处理等领域的标准术语。

术语竞争的消长历程

在“鲁棒性”确立主导地位的过程中,曾出现过多个竞争译名。台湾学界早期普遍使用“强健性”,香港地区则倾向“稳健性”。1993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术语标准化会议上,经过激烈讨论,“鲁棒性”因以下优势获得认可:一是与英文发音高度对应,便于国际交流;二是字形组合独特,避免与日常用语混淆;三是在专业文献中使用频次已形成规模效应。

当代语境下的术语演变

进入21世纪后,“鲁棒性”的应用范围从传统工程领域扩展至人工智能、网络安全等新兴学科。在机器学习领域,该术语特指模型对噪声数据和对抗攻击的抵抗能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概念外延的扩大,部分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译名的准确性。2018年《计算机学报》开展的术语调查显示,虽然87%的专业研究者仍坚持使用“鲁棒性”,但“稳健性”在金融工程等交叉学科中的使用率正逐步上升。

科技翻译的方法论启示

“鲁棒性”的定名过程折射出中国科技翻译的发展轨迹。从最初的音意兼顾,到后来的标准化规范,这一案例揭示了技术术语传播的典型路径。该译名的成功确立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:学术权威机构的认可、教材体系的持续使用、研究社群的集体共识。当前在应对新兴技术术语翻译时,这一历史经验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结语

回望“鲁棒性”这一术语的引入历程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翻译案例,更是中国科技界与国际接轨的缩影。从最初的译名创制,到后来的学科传播,再到如今的跨领域应用,这个看似生硬的音译词背后,承载着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术语标准化道路上的持续探索。随着技术概念的不断演进,这类基础术语的翻译哲学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科技话语体系的构建。

« 上一篇:没有了 | 下一篇:没有了 »